用戶登錄  |  用戶注冊
首 頁藝術新聞文獻交流藝術家展覽展會視頻中心潤例行情專題報道藝購中心
當前位置:中國中國藝術品理財網展覽展會展覽訊息

花非花——中國紫砂泰斗蔣蓉紫砂藝術展

減小字體 增大字體 作者:佚名  來源:藏家網  發布時間:2016-04-18 18:24:24

海報

主辦單位: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杭州市藝術品行業協會、浙江美術傳媒拍賣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恒廬美術館、恒廬紫砂藝術館

展覽地點:恒廬美術館(杭州市上城區南山路202號)

展覽時間:2016年04月26日—2016年05月06日

開幕時間:2016年4月26日14:30

蔣蓉 (1919年—2008年)

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為紫砂藝術界著名的“七大老藝人”之一,也是其中惟一的女性。

蔣蓉大師在仿生類紫砂藝術方面的造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蔣蓉先生11歲隨父親蔣鴻泉學藝,

1940年-1947年由伯父蔣燕亭(又名蔣鴻高)帶至上海制作仿古紫砂器,

1955年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

創作荷花壺、牡丹壺等,并為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趕制象真果品20套。

1989年蔣蓉被授于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

1993年授予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荸薺壺1-蔣蓉制

荸薺壺2-蔣蓉制

紫砂作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集造型,雕刻,詩,書,畫,印,茶等多項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于一體,也是歷代文人雅士爭相參與其中的藝術瑰寶。

為了能讓市民近距離接觸劃時代紫砂大師級的作品,恒廬邀請了蔣蓉女兒、蔣蓉紫砂技藝繼承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蔣藝華老師,在恒廬展覽呈現蔣蓉先生的不同時期代表珍品十件套。作品傳承有序,脈絡清晰,確保真跡。

清康熙年間紫砂泰斗陳鳴遠,突破了紫砂器自明中期以來方,圓,筋紋的光素器的造型局限,以自然形體作為紫砂壺創作的重要思路,還從日常生活著眼,創制出紫砂半桃,核桃,花生,板栗,石榴等像生作品,栩栩如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這些創作,極大的豐富了紫砂陶除日用品外的純藝術欣賞門類。故此陳鳴遠被公認為“紫砂花器”開山祖師。

然繼陳鳴遠之后,制作紫砂花器的陶人,皆以仿制陳鳴遠等前人的作品為主,沒有創新突破。蔣蓉先生在伯父蔣燕亭(民國花器高手)的悉心指導下,對紫砂花器的歷史經典作品模仿,技到,意到,神到。

1956年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建立后,蔣先生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紫砂花器的創新創作中去,并形成了自己“蔣氏花器”的獨特風格。在以后的40多年中,是蔣先生制作和創新的高峰期,也是紫砂花器在歷史上重要的創新時期,由蔣先生設計制作的紫砂精品被當作國禮贈送。同時蔣蓉先生改進制作技藝,制作工具,并將先進的制作方法毫無保留地公開傳授,培養了大批紫砂優秀人才。

蔣蓉大師是繼陳鳴遠后在紫砂花器類,技藝精湛全面,設計出類拔萃,理念開拓創新,制作精益求精的一代大師,其在仿生類紫砂藝術方面的造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蛤蟆石榴樁-蔣蓉制

蛤蟆石榴樁(局部)

蔣蓉大師文思敏捷,才華出眾,從藝70多年,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紫砂事業。她對紫砂藝術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她認為:藝術是發現、提煉、厚積薄發;技術是千錘百煉、功到自成。紫砂壺藝是文化和技藝共同積累的結果,和其他所有藝術一樣,技術是藝術的基礎,而藝術是能給人們精神上賞心悅目的享受。

在藝術實踐中,蔣蓉大師善于將動物、植物、花果等自然形體,經過藝術提煉、創造,自如運用于紫砂作品之中,設色與造型逼真,融合了藝術美感與自然生趣,形象色澤及表面肌理都有妙趣天成之感。其創作大多以自然界瓜果、動植物為題材,表現手法以仿生為主,作品形象生動、色彩絢麗,形成了獨特的紫砂藝術風格?梢哉f蔣蓉大師在仿生類紫砂藝術方面的造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牡丹壺-蔣蓉制

牡丹壺(局部)

大師受人敬仰的不僅是藝術上的成就,也在于她淡定平和、不追名逐利的心態,更在于她寬厚仁慈的胸懷。蔣蓉大師用她的一生、用她樸素的語言詮釋了一個藝術巨匠的人生哲理,她說:“紫砂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是民族瑰寶,把傳統繼承好是我們從事紫砂藝術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共同職責;作為一個紫砂藝人,做壺是做藝,做藝也是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認真做人,認真做藝。”在當今藝術界因門第之見或名利之爭乃至各團體之間的利益之爭而出現的相互難以協調甚至相互詆毀的現象時有耳聞,蔣蓉大師用她高尚的藝德告訴紫砂后人們“大師”的真正意義!

蒔花壺--蔣蓉制

蒔花壺(局部)

碗形壺-蔣蓉制,吳山明畫-1990

蔣蓉(母親)指導蔣藝華紫砂作品

蔣藝華 (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

她,作為一代花器大師蔣蓉的女兒,作為蔣蓉紫砂花器的嫡系傳人,她以自己對紫砂花器的情有獨鐘和精湛技藝,以及執著的信念,延伸著蔣蓉大師美麗的花器之魂。

在蔣藝華看來,做蔣蓉大師的女兒,既是他的一份榮耀,更是他的一份責任。

媽媽曾深情地對她說,你就是媽媽身上血脈里的一滴血,也是蔣氏花器的一根藤,這滴血要流淌下去,這根藤要蔓延開來。

深得“蔣氏花器”神韻的蔣藝華,她不僅繼承“蔣氏藝術”的鮮明風格,而且弘揚“蔣氏藝術”的創新精神,給每一件作品賦予新的內涵。

荷葉提梁-蔣藝華制

展前群訪

記者: 恒廬為什么辦這次蔣蓉紫砂珍品展覽?

席挺軍:  紫砂作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集造型,雕刻,捏塑,詩,書,畫,印,茶等多項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于一體,也是歷代文人雅士爭相參與其中的藝術瑰寶。

恒廬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做過多次當代紫砂名家作品展。為了能讓市民近距離接觸劃時代紫砂大師級的作品,我們邀請了蔣蓉女兒、蔣蓉紫砂技藝繼承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蔣藝華老師,在恒廬展覽呈現蔣蓉先生的不同時期代表珍品十件套。 作品都是傳承有序,脈絡清晰的真跡。

記者: 什么是紫砂花器? 蔣蓉在紫砂藝術上的成就和歷史地位是怎樣的?

席挺軍: 花器就是用紫砂表現大自然樹木花草,蟲魚鳥獸的工藝。在繽紛多彩的紫砂壺器型里,紫砂花器是一支重要的門類,清朝紫砂大師陳鳴遠以他非凡的藝術修養和超群的紫砂技藝,開創了紫砂花器,并發展到一個歷史的高度。

直到近代的蔣燕亭,現代的朱可心,尤其是到了蔣蓉,把紫砂花器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她技藝精湛全面,設計出類拔萃,理念開拓創新,制作精益求精開創了紫砂仿真花器的新時代,她的作品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記者: 陳鳴遠的作品是不是在2015年保利春拍以3162.50萬元成交的?

席挺軍: 是的,清初的陳鳴遠被譽為紫砂花器的“開山宗師”。 而蔣蓉被譽為紫砂界的“花器女皇”,可見蔣蓉紫砂藝術地位之高。

記者: 現在蔣蓉大師的作品拍賣的價格是多少?

席挺軍: 2015年她的“青蛙荷花壺”的拍賣成交價是180萬,如果是一壺加幾個杯子的套壺,價格基本都在300萬以上。結合現在紫砂收藏的行情看,蔣蓉大師的作品還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記者: 您對蔣蓉大師是什么樣的印象?

許艷: 我和蔣蓉老師都是宜興丁蜀鎮的,從小聽說她做的壺很好,周總理都拿去送外國人的。

但真正認識蔣蓉老師是在1997年結婚之后,有緣與蔣蓉老師成為鄰居,我婆家與蔣蓉老師家是干親的關系,蔣蓉老太太和蔣藝華姐姐都非常親切熱情,所以互相走動的比較多。

蔣蓉老師是一點點架子都沒有的,和藹甚至是喜氣的老太太,走在大街上,大家都很尊敬地過來叫一聲“蔣輔導”,她也是很熱情地和每個人打招呼,燦爛的笑容也是由心底的溢出來的那種。 與蔣蓉老師見面經常聊的也是家常的瑣事。 所以與蔣老師交往的最初幾年,從來沒有把這位鄰居老太太和紫砂大師的光環劃上等號。

直到1999年,一位美籍華人陳先生向我打聽蔣蓉大師,并且希望能夠引見拜訪一下,當陳先生熱情洋溢地向我介紹蔣老師作品的魅力,和在紫砂歷史上的地位時,我才驚訝地發現這位看似普通老太太是這么不凡。

記者: 前人在紫砂花貨領域都只是處于不斷模仿并繼承之上,而到了蔣大師,為何能夠到達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許艷: 蔣蓉年青的時候就感悟到,藝術成就并非一味仿真。一絲不茍地寫實臨摹只能出工匠,惟有創造才是藝術,才能成氣候,才有出路。紫砂藝人僅僅停留在模仿階段,即使技藝精湛,也不過是工匠,要成為紫砂工藝大師,必須走創新之路,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

所以蔣蓉在1956年進入紫砂工藝廠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創作新品,培養新人方面。許多創作的精品被周總理作為國禮贈送外賓。

記者: 人們評價說,蔣蓉已經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她的創作中。蔣蓉的創作不只是簡單的為了創作而創作,創作變成了一種感情抒發和內心流露了。

許艷: 是的,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了。 她的紫砂藝術品使人們忘卻了紫砂材質作為泥巴的本來屬性。

她要么沉穩,活躍起來呢又像個孩子。

她這個人真是一點城府也沒有的,非常透明,很童真。 或許正是這樣簡單的心境才使得她能夠真正的融入到紫砂創作中。生活是她創作的源泉,機靈的松鼠、飛舞的蝴蝶;甜美的枇杷、水靈的紅菱、荸薺,大自然的一花一葉、一蟲一鳥都引起了她濃厚的創作興趣,都被她交織進五光十色的創作意境之中,最后都 成為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

記者: 蔣蓉大師是怎樣走上了紫砂之路的呢?

蔣藝華:  首先是家傳的原因,我的外公以及叔公蔣燕亭都是清末民國時期非常優秀的紫砂藝人。第二呢應該說是一種天賦了,是老天的安排,也是一種緣分吧。11歲的時候,通過那雙靈巧的手,拍、打、捏、旋、括、磨,一只壺坯便被她拍打括制了出來。一團紫砂泥會變成堅強的犀牛,變成活潑的小猴小兔,變成蟋蟀、蟈蟈、土狗,活靈活現。

記者: 哪些人和經歷對她的制壺生涯產生了影響?

蔣藝華: 我記得母親經常提起她的伯父蔣燕亭。當初能去上海,也是因為伯父

蔣燕亭。有一次她的父親去上?赐麑iT制作仿古紫砂的伯父蔣燕亭,帶去了她設計制作的兩件作品,伯父蔣燕亭的老板看了又看,驚喜這個小姑娘有天分,立刻要她到上海店里幫忙。

到了上海,她與伯父蔣燕亭一起學習仿制傳統紫砂名家的作品。在精通傳統紫砂工藝的伯父蔣燕亭的指導下,她對紫砂陶藝的傳統技法有了深刻的認識,

技法精湛,仿制的作品幾可亂真,獲得了行家的好評。

在母親的藝術生涯中,上海那段經歷應該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轉折點。

記者: 花器制作造型創意很關鍵。好的造型來源于好的創作,好的創作基礎源于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和研究,蔣大師是如何關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的呢?

蔣藝華: 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總牽動著她,激蕩著她的心胸,也充實著她的世

界。她不愛逛街,不喜歡一般女人那樣的家長里短,也不看重市井炊煙里的尋常生活。偏偏就是喜歡那些旁人不太注意的閑花小草,甚至小螺螄、小蟲子,好像不需要刻意去尋找題材,天生有一種與大自然息息相通的感情,正因為如此,才能在造型世界 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記者: 1983年春天,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來宜興主辦陶瓷造型培訓班,蔣蓉以65歲高齡成為該班年齡最大的學員。她為何還要參加這樣的培訓班呢?

蔣藝華 : 母親藝高而德望,但從不居功自傲,在交往中,人們都敬慕她的作品和為人。1983年春天,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來宜興主辦陶瓷造型培訓班,這個不脫產的培訓班每天晚上上課,開班第一天晚上,她第一個早早來到教室,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像一個虔誠的小學生。每天晚上把功課帶回家,在燈下看書做筆 記,到半夜還不睡。她說,人老了,課堂上講的東西記不住,傳統的老藝人只有實踐,缺乏理論,眼界不免狹窄,怎么能創新呢?這些課程安排得真好,學和不學,真是不一樣的。

記者: 蔣蓉大師制作的紫砂花器通常都不是一般的紫砂顏色,這里面有一個拼制泥色的問題,能不能具體說說?

蔣藝華: 做花貨,除了造型的要求,對色彩的要求特別高。紫砂有紅泥、紫泥、米黃色的團泥,還有本山綠泥。紫砂花器自明代陳鳴遠開創以來,都是單色或雙色成型。 她把多種不同泥料反復調制,有的顏色試了幾十次。 母親時常會帶著我們去黃龍山找礦石,因為每一種泥料的收縮率不一樣,攪合在一起,壺就燒破了,或者色彩失真了。所以每次試片進窯后她都會一直守在那里,看窯的溫度變化,每一種溫度她都有記錄,直到最后, 她對各種泥料燒制后的結果已然是心中有數。母親對紫砂泥色的研究是當代無人可以企及的。

記者: 請您講解一下《牡丹壺》這個作品。

蔣藝華: 《牡丹壺》是1956年年底,歷經四十多天的設計創作成的。

《牡丹壺》在紫砂器的色彩上是一個傳奇。牡丹花是榮華富貴的象征。母親為牡丹所吸引,

她深入觀察花的形態風姿,還參考了國畫家于非闇的《雙鉤牡丹圖》,悉心進行研究。

牡丹壺以花為腹,芯為蓋,花梗作嘴和把,運用多種紫砂泥色,經過協調,巧妙地揉捏,融觀賞與實用于一體,成為結構精密、式樣美觀的一件紫砂花貨工藝珍品。

當時《新華日報》有過一篇報道:這些作品(包括牡丹茶壺)造型優美,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反映了美好的自然景色,也反映了人民熱愛和平的愿望。

記者: 蔣蓉大師的絕技,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她設想創制的以蛤蟆為題材的紫砂花貨工藝,發揚了丑化作美的獨特的風格。她怎么從癩蛤蟆身上擷取美的成份?

蔣藝華: 母親把捉來的蛤蟆放在架空的玻璃罩里飼養,哪知喂它飯粒時,蛤蟆硬是不吃,卻招來了蒼蠅,蒼蠅鉆進罩殼里,蛤蟆噗的一下,敏捷地捕食了。她還聽人家說,蛤蟆愛吃螻蛄,夜晚她就會趕到路燈下捉來了螻蛄,還配了個小水罐盛上水,供蛤蟆食用,蛤蟆有了對胃口的食物,漸漸活躍起來,吃飽了以后,還爬到水罐上去飲水。她立即捕捉住這個難得的形象,連夜勾出草圖,第二天就著手創制。沒幾天,一只活生生的《蛤蟆水盂》終于成型。將丑變成了美,突出了蛤蟆生 氣勃勃的神情動態,使人們愛不釋手。

責任編輯:麥穗兒

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中國中國藝術品理財網的立場,也不代表中國中國藝術品理財網的價值判斷。
關于本站 | 網站幫助 | 廣告合作 | 下載聲明 | 友情連接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2015中國中國藝術品理財網 國際藝術文獻譯換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mwepq.net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琉璃廠東街仁和古玩城郵編:100050
電話: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郵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產業部備案:京ICP備13029211號

頁面執行時間:20,421.88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