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夢在丹青——女畫家精品五人聯展
- ·下一篇文章:魚非魚·青年藝術家李旦晶油畫作品展
生存·理想·信仰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表現性工作室師生作品聯展

海報
·主辦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
浙江省版畫家協會
華聯星光大道
·承辦單位:
浙江華聯杭州灣創業有限公司
·策展人:
于洪 / 高哲 / 鄭爽爽 / 閻祺昀
·學術支持:
蔡楓 / 孔國橋 / 于洪
·參展藝術家:
蔡 楓 / 孔國橋 / 于 洪
楊子青 / 王 穎 / 謝文妮
趙爾卓 / 鄭爽爽 / 高 哲
許伯陽 / 張鴻川 / 鄭 淳
徐 琳 / 閻祺昀 / 王 瑋
肖 劍 / 潘春艷 / 楊翛然
黃 菊 / 鞏皓妍 / 曹偲睿
沈欣然
前 言
正如我們所見,商場已進化為將“藝術·人文·自然”包容其中的龐大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一切皆是“商品”。鮑德里亞認為在“符號消費”社會中,我們早已超越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多數時候我們消費的是以物表現出來的社會身份與文化差異。在這樣的“美麗新世界”中,消費文化成功地塑造了新一代“大眾”,“從眾”成為了逃避“選擇”及獲得“認同”的最佳方式。海德格爾將這種現象稱為“此在”的“沉淪”,“人”成為了被技術理性控制的“常人”。
面對“消費社會”,藝術何為?版畫何為?是沉淪、堅守還是超越?馬爾庫塞認為藝術就是一種“政治實踐”,從1930年代始,中國版畫曾以一種“革命實踐”的面目出現,在今天,版畫還需要這種“革命性”嗎?在杭州華聯星光大道二期這樣一個新型的“消費”環境中,一群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表現工作室的年青藝術家試圖以版畫特有的實踐方式來闡釋關于“商品”“消費”“欲望”“大眾”“環保”等消費社會的公共話題,展示新一代藝術家對于“生存”“理想”“信仰”之間的永恒沖突以及當代個人抉擇的藝術態度。藝術與商場的結合本身就是一種態度——藝術終究是“眾人之事”,也就是一種“政治”,藝術的最終目的就是“眾人”的解放,當然,這看起來是“烏托邦”的空想!
于洪
2016年2月16日
·壹
生 存
關于“生存”》》》
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里有一句臺詞:“如果世界上連一滴干凈的水,一口干凈的空氣都沒有,掙再多的錢,都是死路一條”。當然還有另一句:“保護世界和平的任務就交給他們了,我是個俗人,只對萬惡的金錢感興趣。”這兩句話都事關我們的“生存”。周星馳在電影里用“現實的碎片”編織了“美麗的童話”,用調侃與自嘲的方式說出了關于金錢、權力、欲望、生態、愛的“理想”以及這種“理想”與“現實生存”的沖突。
當代的“生存”現實一方面是“消費”及背后隱藏的各種欲望,另一方面就是生態環境。“資本”一面引誘大眾過度消費,一面將保護生態的責任強加給大眾。而從個人看,當個人的基本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時,“保護世界和平”就是可笑的空想,只追求物欲的滿足又會陷入“無敵的空虛”。與現實世界不同,在藝術中,一切皆有可能,任何荒謬都是“合法”的。在此次展覽“生存”這個板塊中,藝術家專門針對商場的環境制作了與“消費”“環保”“欲望”等主題相關的版畫空間作品,希望能與觀眾進行互動,以藝術的方式切入對社會生活中“生存”主題的探討。
部分作品》》》

△王 穎· 1《甜蜜的景觀》2《甜蜜的狼狗》3 《無用的人和有用的物》
“人與人之間依靠著模擬的紐帶連結,我們的思維被電子計算機譯成電碼,在錄音中體驗愛情,就連身體檢查時,血液的流動,都被放在虛擬的顯示屏幕上,好像他比我更了解這個軀體。”我想要復制這樣一個奇怪的世界,其中的每個元素,復制本身就令人恐懼。 1《甜蜜的景觀》是人造物,統治者為它修繕,廣告。人們不斷贊嘆它們卻發現不了他們只是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貌似一樣的東西 2《甜蜜的狼狗》3 《無用的人和有用的物》

△謝文妮·《活著的還活著系列》
活著的還活著,死去的并未死去。


△徐 琳·《霧》《雨》
我們在溫暖的霧霾中穿行,尋找自己。
我們是否在社會群落中丟失了自己?
即使成為影子,也要繼續尋找的。

△張鴻川·《喧囂的箱子》
.jpg)
.jpg)
△楊子青·《風月無邊》
.jpg)
.jpg)
△許伯陽·《雨》
柏拉圖認為:“美就是由聽覺和視覺產生的快感”。通過藝術家書與聲音來展現我對杭州“雨”的感受。

△趙爾卓·《紅色糖罐》
外婆結婚時所購置的玻璃糖罐。粗笨沉重的特質使它成為桌前的擺設,但較現在使用的塑料佐料罐,玻璃糖缸所承載的那個時代的語匯所再現出的碎片般的那個時候的記憶,更為吸引作者的注意。

△高哲·《眼淚制造機》
沒人可以擺脫商品社會,當然我們身陷其中。作品想要表達的是商品社會中記憶片段的重組想象和放大。對于潛意識的挖掘和認知,將看似無關的事物通過回憶的重拾組合在一起,體現矛盾和怪誕。從側面表達商品社會的矛盾。將草圖的想法做出實物或是可以動的畫面,感覺會更直觀,方法能去觸摸潛意識。

△鄭爽爽·《一個故事之“卐”》
我不是為考證這座石塔而來,事實是,所有關于這座石塔的了解,除了從小一次一次親歷觀塔,我獲取關于塔的一切,都是于鄉人茶余飯后的閑談,通過口口相傳,故事得以流傳,代代延續。然而故事的重點從不曾是關于石塔是宋塔還是元塔,或塔內究竟是有10022尊佛像還是10800尊佛像。故事總有其高潮迭起的部分,這些細節卻都不是這個故事里重要的點。你可以說故事是人工添加與修飾的,是演義,是傳說,是志怪等等,但是否故事就不真實?我并不這樣認為。“鮮有故事是為了理想化或非難而講述;相反,故事證明了可能性那總是令人略吃一驚的廣度。”“這些故事實際上是親近的,口頭的,日常的歷史,……”(約翰 伯格)你不能否認的是故事的敘事性以及其隱含的紀實性。
既塔的由來不想細考,那么這個故事吸引我的是這么一個部分。塔內部萬佛盤坐,所有的佛像雖歷經滄桑,大部分連衣襟都清晰可見,但卻都沒有頭。老人家和我父親的故事里是這樣描述的:在那個特殊的時刻,在破除迷信的風潮下,很多村民虔誠的將一個一個佛像的頭刮下來,刮下一層層粉末,將它帶回去,當成救命的靈丹或使小孩聰明的良藥。直至萬佛佛頭盡殆。故事如實的記錄。
.jpg)
.jpg)
.jpg)
△鄭 淳·《假象》
從古至今,人總是在無形中被動的或是自愿的成為商品。猶如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事,在旅游途中,有些人一路給你拍照,之后會問你你是否想要買下這些照片。在這些照片中,我們不知不覺得便成了商品的一部分,也是被動成為商品的一個環節。我們會作為商品的存在物,活在商品的社會中,成為一種非常飄渺的存在。
·貳
理 想
關于“理想”》》》
時至今日,數字虛擬的傳播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大眾的閱讀方式及心理結構,也就是“傳統”藝術的存在語境發生變異,這必然對繪畫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在新的格局下無論是版畫還是其他傳統藝術門類的發展都面臨著悖論:或者“被邊緣化”或者“被泛化”,而版畫的“印刷圖像”本性使版畫直接面對了來自“后印刷時代”中虛擬圖像的質問:版畫何為?在藝術院校的版畫教學中,究竟是守住建國后各大院校傾力建構的“版畫本體”還是要對其進行拓展更新?以何種方式拓展更新才不會喪失“版畫語言的純度與歷史的積淀”?這些都是我們要回答的問題。
中國美術學院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策源地,成立于1929年的學生美術團體“一八藝社”在魯迅先生的直接教導下點燃了中國新興版畫的燎原之火。長期以來,版畫系始終堅持“以革命文化為其策源,以本土傳統為其培養,以版畫技術為其基礎,以民族擔當的使命重負和中國精神的活化重建為其旨歸”的學術方針。在此次展覽“理想”這個板塊中,作品是傳統的架上繪畫,年青的藝術家一方面堅守版畫古老的手工技藝,一方面強調版畫關注現實公共性問題的觀念,并努力使東方藝術精神融入當代版畫創作。“世界污濁,心有童話”,無功利地續寫當代的“童話”,這便是我們的“理想”。
部分作品》》》
.jpg)
△蔡 楓·《無題》
.jpg)
△孔國橋·《它是你》
.jpg)
△于洪·《并觀之一》
.jpg)
△許伯陽·《童話故事系列之一》
.jpg)
△高 哲·《視覺玩具》
.jpg)
△謝文妮·《熟睡的老人》
.jpg)
△王 穎·《自畫像系列》
.jpg)
△楊子青·《極味》
.jpg)
△鄭 淳·《表情表象》
.jpg)
△張鴻川·《熾熱的流動》
.jpg)
△鄭爽爽·《剖面系列》
.jpg)
△徐 琳·《微表情系列》
·叁
信 仰
關于信仰》》》
在長江上游的金沙江畔、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境內,有一處古老、吉祥聚慧的寶地,那就是被稱為“雪山下璀燦的明珠”的“德格印經院”。至今,它奇跡般地完整保存著22萬余塊木刻古印版。該院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由德格家族第十二代土司兼六世法王卻吉•登巴澤仁創建,至今已有近290年的歷史。“德格印經院”自創建以來,除了1958年至1979年,一直以最傳統的雕版印刷方式刻制并印刷《甘珠爾》、《丹珠爾》等佛教經典、文獻以及各類藏傳佛教版畫。1980年以來,德格印經院又開始補刻畫版,再續了這一古老的技藝。經書印刷原料除朱砂外,其余印版、墨、紙均為就地制造,技術傳統,工藝考究。德格印經(畫)制作程序大致可分為書寫(描畫)、刻制、印刷三道工序。印刷大體可分為裁紙、顏料加工、印刷、裝訂四個流程。印經院里的印經師傅從早上8點半到下午6點間要印2400張經書,雙面印共4800次,每天的工資為80元,如果沒有親眼所見,很難想象他們的工作強度與枯燥。“印畫不是為了工資,為了所有的生命平安無事,讓得到的人平安,工資給多少就是多少吧”,“一天下來很累,但我們藏族每個人的想法就是弄經書,弄寺廟,對自己,對世界都是很好的”。這是印經師傅的話語,印經時,師傅哼著歌,很快樂很享受的樣子。
在拜物的時代,無論我們怎么看待這些近乎“幼稚”的話語,但總有這樣一些人在各種“信仰”中生存著,也許他們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不食人間煙火,但他們不會懂什么是“無敵的空虛”。在此次展覽“信仰”板塊中,藝術家就“欲望”和“超越”的沉重概念進行了藝術上的思考——在沒有選擇地直面死亡和各種畏懼時,我們該如何生存?
經版展示》》》

印經院版畫展示》》》


△《度母圖》

△《蓮花生大士圖》
部分作品》》》

△黃 菊·《飛虎隊·張大飛》
.jpg)
△王 瑋·《千人千面》

△潘春艷·《一二月蒼白的海風-之四》

△肖 劍·《浮生一日-之四》

△閻祺昀·《謝塵囂》

△曹偲睿·《無題》
#FormatImgID_38#
△沈欣然·《德格印像-之一》



△楊翛然·《水上書》
·開幕時間
4月1日下午1點半
·展覽時間
4月1日至4月7日
·展覽地點
星光大道二期一樓L101/L102/L126
責任編輯: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