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大好河山——陳楊山水畫精品展
- ·下一篇文章:《樂年華》——劉鵬當代油畫作品展
自然而來-光編碼觀照下的風景

圖注:展覽海報
2015年6月27日下午三點,北京今日美術館1號館將推出李玉雙先生個展《自然而來-光編碼觀照下的風景》,此次個展是為紀念李玉雙先生寫生創作六十年,展覽將從6月27號持續到7月12號。
自然的“光編碼”
李玉雙先生是藝術大師李可染先生的長子,此次展覽是李玉雙先生藝術創作六十年來的首次大型個展。
展覽試圖向觀眾展示李玉雙先生一生的藝術探索,其中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憑借極高的藝術悟性和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李玉雙先生以“業余畫家”身份為藝術界注入全新的藝術氣息;其二,他一反常規、不受拘束、乃至“不合時宜”般的堅持對大自然進行寫生的藝術實踐,這種對主流的叛逆和對自然的熱愛值得當代人借鑒與學習;其三,他以特殊的藝術經歷,即理工科出身從事繪畫創造,由此帶來的對藝術的全新理解方式,將科學與藝術合二為一的創造性壯舉。
觀眾將通過觀賞李玉雙先生四十余幅的油畫、水彩、綜合材料作品,及上百件速寫作品探尋藝術家解讀自然的方式與深意。李玉雙先生的作品仿佛一篇篇充滿情致的“生活隨筆”和“抒情散文”,在其描繪的景致中透露出他的心靈狀態。他是絕不肯介入到任何群體或流派之中的,所以這種描繪必然是獨一無二的,也是自然而然的。此次展覽的名稱即為“自然而來”,就是這個意思。

圖注:泊 27.5cmx39cm 水彩 1975
李玉雙先生修習理工科,有著很深的造詣,他借用理工科思維,在藝術中創造出“二維光編碼”的感知系統,將其應用于繪畫實踐,自如地表達對自然萬物的感受。展覽在結構上以“光編碼”為線索,貫穿于各個章節之中:首先,《什么是光編碼》作為開篇,是對李玉雙先生藝術創造的整體詮釋。他擺脫了對“形”的依賴,直接觸及自然萬物的本質,形成了專屬于自己的“光編碼”畫法。第二章節《看見光編碼》,用大量筆記和速寫手稿,再現出李玉雙先生發現“光編碼”的過程。最后一個章節是《光編碼之法》,將展示李玉雙先生在“光編碼”體系下的創作成果。

圖注:二月蘭68cmx138cm 丙烯 水墨 宣紙 2008
不拘一格、天人合一
觀賞李玉雙先生的作品,是一種生命之美的享受。他喜歡畫林間小路,喜歡畫樹,這些都是李玉雙先生熱愛自然的表現。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每棵樹、每片葉中。他的作品特點是構圖上滿且密,以點彩入畫,輕松而又靈動,層次多、不凝滯,有一種活潑跳躍之感。他強調繪畫中將客觀自然與主觀感受相互結合,下筆明確,絕不拖泥帶水。他的很多作品是接近“抽象”的,更多的則保留著具象寫實的特征。

圖注:小路33.5cmx46cm 油畫 1984
李玉雙先生近期作品是大膽創新的,他打破了中西界限,融合水墨與丙烯顏料,創作出大量的新水墨作品。在他看來,中國畫和西洋畫仿佛以不同路徑登山的兩個孩子,早晚將殊途同歸。他就這樣身體力行著,實踐著藝術的探索。草木皆為利刃,為的是捕捉到藝術的光暈,為的是回歸自然的天性。

圖注:植物園花圃100cmx190cm 丙烯 水墨 宣紙 2011-2012
李玉雙先生說,“希望人們看了畫能更加熱愛自然,投身于自然,保護地球環境,而不去破壞它。”他以一顆純凈的心觀察著自然萬物,當大多數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都不可幸免的打上時代和意識形態烙印的時候,他早已超然物外,將目光投向宇宙和自然的本質。身處現代卻保持一份靜默與孤獨,他的作品也因此透露出難得的獨立精神和珍貴的純潔品性,讓沉迷于浮華世界中的我們為之驚嘆。

圖注:李玉雙先生寫生創作
李玉雙先生認為,創作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天人合一,這是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客觀世界與主觀情感相互結合后的產物,在不知不覺中,創作又與古今中外的諸多大家諳合。他繪畫時是盤腿而坐,將畫紙鋪與地面,虛眼觀景,瞇目執筆,蘸彩觸紙任其馳騁,通過自眼觀、達心中、至筆下的過程,將瞬間感悟到的靈動,呈現在畫紙之上。這是畫家個人情感的宣泄,并由此體現出超脫于表象之外的質樸。李玉雙先生就是在對大自然的不懈觀察與探索中,完成著他的藝術實踐。“上帝創造了大自然,我只盡力去模仿。”在科學思維與藝術揮毫的同步中,李玉雙先生如是概括自己的藝術之路。
藝術家簡介

圖注:藝術家在寫生
這是一個人在六十年內不間斷的進行寫生的歷程。時間積累到一定階段,寫生的意義就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簡單的寫生,而是人與自然最直接的相處。在六十年每日流連于自然的過程里,畫家看到的自然就有了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李玉雙是山水畫大師李可染之長子,這一特殊的身份使他的繪畫之路不同尋常。李可染觀看自然,描繪大好河山;李玉雙依然投畢生精力于自然山水中,但認識到的內容發生了很多的變化。自二十世紀初期李可染誕生至今,已經一百年。在一百年間,人們觀看自然的方式仍然在發生著多樣的變化,描繪自然的方式也在延展著。這其中當然印證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交匯;我們觀看整個世界,在東方與西方,這種自然觀與自然敘述方式的不同,意味著不同文化的差異與殊途同歸。如果選擇一個橫截面,那么在李可染與李玉雙的藝術世界里,對自然的研究與表現正是這段歷史的某種印證。
1935年,李玉雙出生于江蘇徐州,母親蘇娥為滬上戲曲名家蘇少卿長女。李玉雙幼年即隨外祖父生活在上海,在三、四十年代中西方文化交融、充滿傳奇色彩的繁華城市,他不僅深受傳統文化浸染,更獲得了最初的西方藝術啟蒙。
少年時期,李玉雙與父親李可染生活在中央美術學院宿舍大雅寶胡同二號。在這里,他接觸到眾多當時中國最具聲望和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創作之路,也始于此時。
但李玉雙并沒有在這樣的環境里按慣常的程序成長。他希望嘗試一條不同于父輩的藝術之路,即使在他早期的素描作品中,也能看到這種獨立不羈的追求。
1956年,畢業于北京機械制造學校的李玉雙赴上海交大造船學院進修,之后分配到鄭州機器制造學校教授工程力學?此婆c藝術背道而馳的求學和工作經歷,卻造就了李玉雙與自然、藝術的一生之緣。1958年,李玉雙調至魯山。在生活貧困但民風淳樸、景色靜謐的大山里,他以隱居山林的心情,全身心沉浸于自然之美,創作了大量以自然風景為題材的水彩畫和速寫作品。直到今天,這些作品仍被藝術界人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之作。
繪畫革命往往始于新的觀察方法的形成。1971年,理工出身的李玉雙開始研究人類視覺與藝術的關系,制作相關模型并嘗試視覺試驗,逐步形成一套獨特的觀察方法和繪畫體系。李玉雙稱之為“光編碼”畫法。這是他不拘常規、獨立探索的成果,成為貫穿他此后藝術創作的指導思想。
展覽名稱: “自然而來-光編碼觀照下的風景”
藝術家: 李玉雙
藝術公關: 百納藝術傳播
開幕式: 2015.6.27,15:00
展覽時間 :2015.6.27—2015.7.12
展覽地點: 中國 北京 今日美術館 1號館